编者按:8月27日,中国网官网发表了《瞄准前沿科技需求!中南林科大 “赛研融合” 培育国际竞争力电子信息人才》,引发广泛关注。现将相关内容转载如下:
瞄准前沿科技需求!中南林科大 “赛研融合” 培育国际竞争力电子信息人才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前沿科技领域的核心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物理学院立足电子信息学科特色,构建“基础层、竞赛赋能、科研引领”三层进阶、“课程链、项目链、平台链、生态链”四链共融的育人体系,形成“纵向分层、横向织网”的育人架构,打造出“以赛促学、以研促创、赛研融合”的育人体系,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孵化高地。
一、三层进阶:夯实基础、赋能竞赛、引领科研
(一)基础层重构:课程链与项目链双轮驱动的学科交叉新范式
1.学科交叉“基因重组”:以课程链为轴心,启动基础层重构。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交叉,利用数字技术将复杂知识变成“一图读懂”的知识图谱。
2.阶梯式训练:建立“基础实验→综合项目→学科竞赛→科研课题”的递进式实践链条,形成项目链课赛互嵌的“反应釜”,覆盖大一至研究生全学段,形成“多层次、递进式、全程化”的项目驱动教学。
3.产学研协同:引入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课程内容即岗位需求”通过“企校双导师”双轨制教学,强化工程化思维。
(二)竟赛赋能:平台链驱动的课赛互嵌创新体系
1. 校企协同的竞赛生态构建:通过搭建“企业命题-课程转化-竞赛验证-产业应用”的闭环系统,实现校企资源深度耦合。与企业共建“竞赛项目资源库”,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FPGA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真题转化为模块化教学案例,形成动态更新的“赛教融合资源池”。
2. 课程教学的竞赛化重构:通过“课赛互嵌”的教学模式,将竞赛项目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例如,在《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教师结合嵌入式设计竞赛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
3. 平台链支撑:依托国家级电子信息类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湖南省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实时对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训练,实现赛事知识学习及赛前实战训练支持,打破校企隔墙,达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新生态。
(三)科研引领:打造学术创新生态,构筑竞教融创的“加速器”
1. 科研导师制的深度实施:创新性地实施了“1+X”大一新生科研导师制团队模式,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至少一名资深科研导师的个性化指导,并有机会直接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加速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进程,从而在大一阶段就踏入科研殿堂。
2. 创新链驱动的技术突破与教学融合:以创新链为引擎,突破技术瓶颈,将科研项目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形成“竞教融创”的全新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科研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科研能力。
3. 科研实践中的素养与能力培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亲身实践,深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方法,从而培育出扎实的科研素养和卓越的创新能力,为未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四链贯通: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一)课程链:优化课程体系
基于OBE教育理念,构建“基础夯实-专业强化-交叉融合-前沿拓展”四维递进式课程链。基础课程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素养;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通过项目驱动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学科交叉课程: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前沿拓展课程紧跟学科发展动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课程链的优化,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项目实践和科研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项目链:强化实践能力
项目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学院通过“课程项目 + 竞赛项目 + 科研项目”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从基础到高端的项目链。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丰富的课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在竞赛赋能层,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科研引领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前沿技术研究。项目链的贯通,让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实现了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
(三)平台链:提供多元资源
平台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物理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了“校内实验室平台 + 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有机结合的平台链。校内实验室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设备和科研资源,满足学生日常实验和科研需求;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企业实际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动态;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进行实验的条件。平台链的搭建,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生态链:营造协同育人环境
生态链是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保障。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物理学院通过“学校 + 企业 + 社会”的协同合作,构建了良好的育人生态。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机会;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资源,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社会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态链的形成,营造了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为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成效显著: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人才
通过“三层进阶、四链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如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学生的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多名学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为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蒋峰、徐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