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邓金生
年级:2022级
导师:周国雄教授
研究方向:深度学习,变化检测,图像分割
学术论文:
1.A gated feature fusion network with meta-encoder and self-calibrating cross module for building change detection in remote sensing images.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中科院一区,发表),第一作者;
2.Identification of Banana Leaf Disease Based on KVA and GR-ARNet.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中科院一区,见刊),第一作者;
3.An edge guidance and foreground enhancement network for building change dete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中科院一区,拒稿重投),第一作者。
项目经历:
1.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CX20240725, 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图像建筑物变化检测, 2024-2025, 1万元, 在研, 主持;
2.长沙眸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算法工程师(实习),2023/10-至今。
竞赛荣誉:
2023 年第二届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2023 年第二届湖南省计算机创新大赛三等奖;
2023 年第四届湖南省人工智能大赛三等奖。
Q:在追求学术卓越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最大的挑战?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继续前进的?
A:在追求学术卓越的过程中,我最初选择视频检索作为研究方向,但遇到了资料匮乏和缺乏经验指导的挑战。面对困难,我积极与导师深入交流,最后决定转向变化检测这一有研究基础的领域。这一转变不仅为我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也让我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创新。通过这次调整,我学会了灵活应对学术不确定性和面对困难及时调整方向。这段经历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坚定了我追求学术卓越的决心,并让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Q:您有没有一些学习技巧或习惯,可以帮助其他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A:在提升学习效率方面,我有一些时间管理方法的小技巧可以分享一下。
首先每周初设定明确目标,确定优先事项。
其次为任务设定截止时间,避免拖延,保持专注。
此外将大任务拆分为小块,逐步完成,防止积压。 这些方法帮助我合理分配时间,保持高效学习,同时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性。
Q: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获奖感受吧
A: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让我深感荣幸和兴奋,这是对我过去两年努力的认可,也是对我未来继续追求学术卓越的激励。这份荣誉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团队支持和个人的不断努力。回顾研究生阶段,它既充满挑战,也带来了成长。从繁重的课程学习到科研项目的推进,再到学术活动的锤炼。我学会了在压力中前行、失败中成长。这份荣誉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我将保持热情继续追求学术卓越,勇敢面对挑战。
姓名:张博文
年级:2022级
导师:秦姣华教授
研究方向:知识蒸馏,多模态,隐私保护
学术论文:
1.Learning Continuation: Integrating Past Knowledge for Contrastive Distillation,Knowledge-Based Systems, (中科院一区,已录用),第一作者。
竞赛荣誉:
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国家二等奖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赛 国家三等奖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国家三等奖
第一届湖南省研究生计算机创新大赛 省级一等奖
Q:获得国家奖学金后,您对未来有何新的规划或目标?
A:长远目标是准备读博,毕业前的目标就是争取再做出来一到两个研究点。
Q:在追求学术卓越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最大的挑战?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继续前进的?
A:挑战有两个一是知识的拓展问题,要想在自己专注的方向钻研得足够深入,就需要不断涉猎大量前沿及基础的相关知识,这往往需要耗费极多的时间与精力。
二是研究过程中的瓶颈期问题。有时候会陷入某个科研难题久久找不到突破方向,实验结果不理想,理论推导也陷入僵局。
克服困难的途径也有两个。一是查阅更多国内外同领域的研究成果,看看别人有没有遇到类似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从中汲取灵感。二是和身边的同门以及导师交流想法,大家集思广益,往往能从不同角度发现新的思路,进而让研究可以继续推进下去。
Q:您认为团队合作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如何?
A:团队合作在学术研究中很重要,在讨论研究问题时,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相互碰撞,容易激发新思路,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
Q: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获奖感受吧!
A:这次获奖,除了我个人的努力之外,更少不了秦姣华老师细心的教导。我要诚挚地感谢秦姣华老师。在我的学术之路上,秦老师的指导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在未来的学术生涯中,我将继续努力,不辜负秦老师的期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学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姓名:盛果
年级:2022级
导师:单正平副教授
研究方向:基于拓扑光子晶体传感器传感器的研究
学术论文:
1.Ultrahigh-Quality-Factor Topological Photonic Crystal Refractive Index Sensor Based on Second-Order Corner State.(中科院二区,accept),第一作者。
2.Ultrawide-detection-range refractive index sensor based on a two-dimensional mirror-image photonic crystal microcavity.(中科院三区,accept),第一作者。
3.Hybrid graphene anti-resonant fiber with tunable light absorption.(中科院二区,accept),第二作者。
4.Photonic quasi-crystal fiber electro-optical modulator.(中科院三区,accept),第二作者。
项目经历:
1.基于CdS纳米线的电光调控研究,省级教育厅重点项目;
2.基于石墨烯的光子准晶光纤电光调制器研究,校级立项;
Q:首先,得知自己荣获国家奖学金时,您的心情如何?这份荣誉对您意味着什么?
A:得知获得国家奖学金时,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这份荣誉来源于我的努力学习和积极进取,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它凝聚着我过往在实验室及学生活动中的心血,是我未来继续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习和科研上不断进步的动力
Q:在追求学术卓越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最大的挑战?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继续前进的?
A:在学术经历中,我遇到的主要挑战是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与本科差异大,难以快速的进入课题,找出合适自己的科研方法。面对模型结构不符预期、实验结果不理想和理论分析僵局等困境,我积极与导师沟通,重梳整理了研究思路,并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深度剖析科研大牛成果。同时,积极与同门交流,其在不同角度出发的建议常使我茅塞顿开。在多方面的协调与努力下也是较为顺利的完成了科研任务。
Q:对于那些渴望在学术上取得成就、但又感到迷茫或压力山大的学弟学妹们,您有什么建议或鼓励的话想说?
A:我想说的是,首先还是需要明确目标,把较大的学术抱负拆分为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从而使自己的科研道路更为清晰。在学术探索中,迷茫是常态,当压力来袭时,要学会合理调节,科研是一场耐力赛,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在学习进程里,务必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它是深入研究的根基所在。同时,要学会积极主动的与导师和同门进行学术讨论,因为不同的思想可以激发出新的灵感。最后,多阅读近几年的热点文献,这是一定对你的科研有所启发的。
(图、文/肖玉洁,审核/屈俊林)